红头巾 的 故事: 卢亚桂说,她15岁结婚,丈夫是家中长子,家婆向人借了500大元娶她过门。为了替家婆还债,卢亚桂替人耕田,每天工钱两角,但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没有好转,米缸常常空空如也。后来听说到新加坡当红头巾一天有六角钱工钱,她没多想就来了。
另一名受访者,现年94岁的梁雪梅,17岁南来,她的情况比较特殊,她是跟丈夫一起过番的,后来丈夫却娶了二奶,所以婚姻生活一样不美满。
还有一些三水妇女,是为了挣脱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而南渡的,一些则是丈夫早逝,生活没了依靠不得不南来。不管什么原因离乡背井,这些三水妇女南来后并没获得真正的解脱。在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下,她们不断的为夫家,甚至为娘家,任劳任怨,埋头工作至年老力衰。
头包红巾,身穿蓝色粗布上衣、黑色粗布长裤,脚穿旧轮胎外皮裁的拖鞋,用一根扁担挑着沙石、砖块,在工地上攀高爬低,从清晨7点忙到傍晚5点。
李雁玲说,她们的工作并不难,两天就能上手了,要命的是那些重甸甸的沙石和砖块,初入行者都要承受肩膀被压得瘀青、损伤的痛苦。
省吃俭用寄钱回乡
回乡省亲的红头巾到三水祖庙上香还愿。
战前红头巾的工钱一天六角,为了能多寄些钱回家,红头巾省吃俭用。卢亚桂说:“我们天天走一两个小时的路去工地开工,就为了省下五分钱车资,五分钱就是一餐饭的菜钱哪!”
曾是红头巾养女的三水会馆财政蒋翠英说,小时候她的姨妈每天都手提木屐,赤脚走路去开工,她很奇怪,姨妈告诉她,这样木屐才不易磨薄。那是1950年代,钉一双木屐三角钱。
红头巾的一餐非常简单,一块腐乳或两粒榄角配白饭,甚至咖啡捞饭(咖啡泡在饭中)也可以当一餐。
红头巾睡的是一大间房间,跟估俚房一样,房里是一排排的床位。1930年代一个床位每月1元,1950年代则提高到5元。
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再也没有三水妇女南来谋生了。目前仍健在的红头巾几乎都是战前南来的,如今她们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了。
1980年代开始,大部分红头巾已步入老年,开始大批退出劳动队伍。她们一部分回返三水老家,有的与子女同住,有的则住在安老院里。曾多次带团访问三水的蒋翠英说,不是每个回乡的红头巾都能安享晚年。据她了解,一些红头巾带着一生的积蓄回到老家,供晚辈买田、买地、盖房子。钱花光后,就是另一段苦难的开始,晚景凄凉。
蒋翠英的一个回乡的姨妈,就窝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局促小房子里,睡觉、煮饭、上厕所都同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,她的姨妈其余家人却住在一所新盖的房子里。